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模式物种”又添新成员——巴朗山盆距兰。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程跃红团队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徐波团队对该物种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形态观察、标本比较以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并根据其地理分布命名为:巴朗山盆距兰。相关成果10月11日以《Gastrochilus⠼/span>balangshanensis⠼font face="仿宋_GB2312" >(Orchidaceae: Epidendroideae), a new epiphytic orchid species from Southwest China》为题在植物分类学SCI期刊《PhytoKeys》上正式发表。这是该科研团队近年来在卧龙片区调查发现、命名发表的第10个“模式物种”。
2023年3月,程跃红等人在辖区巴朗山东麓针阔混交林河谷中发现一种附生兰科植物,经过一年多来的调查、观察以及花果期标本采集后,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对该物种开展了相关研究。据程跃红介绍,“我们通过持续观测其在原生地的生长情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比相近种标本、开展分子系统研究后,最终确定其为兰科盆距兰属一新种,因模式产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巴朗山区域,故将其命名为:巴朗山盆距兰”。
巴朗山盆距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于海拔2100-2300m的针阔叶混交林树干上,花期4-5月、果期8-9月(有花果同期现象)。经2023-2024年的持续调查,目前仅发现2个居群,数量极为稀少,急需扩大调查范围,切实摸清该物种的分布、数量、生境等“本底”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
徐波介绍,“巴朗山盆距兰的发现,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说明这里植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经过60多年来的持续保护,有效地保存了该区域内的特有和珍稀植物。随着卧龙片区对植物资源调查研究越来越重视,将有机会发现更多的植物新物种。”
该项调查研究得到了2024年中央财政珍稀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人工繁育补助资金、四川省科技计划(批准号:2024NSFSC1325)、中国科学院生物资源计划(CAS)(KFJ-BRP-017-102)和四川省野生植物共享与服务平台的资助。
责任编辑:明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