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朗山杓兰(Cypripedium palangshanense)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杓兰属(Cypripedium),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也是卧龙保护区唯一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的物种。
2019-2020年,卧龙保护区联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调查表明:巴朗山杓兰在辖区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的针阔混交林下;位于邓生沟区域的种群数量达800余株,是当时已知全球最大的野生种群。但不幸的是,2020年8月该种群因滑坡、泥石流损毁严重;2021年6月调查显示其原生境仅存90余株。巴朗山杓兰作为脆弱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其生境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存活和繁衍;据此,保护科研办2024年牵头申报、组织实施了《极小种群植物——巴朗山杓兰重建回归研究》项目,以期重建、回归该区域巴朗山杓兰野生种群。
项目实施以来,科研团队严格按照技术路线,完成了巴朗山杓兰地理分布、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测定、受损栖息地修复、样地群落结构调查、繁育研究(如异花授粉、种子萌发等)、对照样地建设等内容;截至2024年11月底,本项目已在《PhytoKeys》《四川林业科技》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篇,申报发明专利1项,编印项目宣传手册300册。
接下来,保护科研办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①将邓生沟此处因泥石流受损的栖息地全部进行生态修复(还剩约1200㎡);②建设邓生沟兰科植物保护小区(约8亩-主要建设内容:物理围栏1000m、标识标牌10个、开展本底调查等);③开展巴朗山杓兰种群恢复方面的基础研究,如开展简化基因组重测序工作,利用群体遗传结构、谱系分化历史等最新遗传学分析方法,解析巴朗山杓兰濒危遗传机制,促进该物种保护繁育。
责任编辑:明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